分類: 金剛經凡人筆記

《佛教》凡人認識_1

《佛教》凡人認識_1

  1. 佛教來源:
    • 佛教是印度北方迦毗羅衛國王子釋達多於2600 年前(尚待考證中),修道領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所創立的。
    • 目前全世界約 5 億人口信奉佛教(約占 7 %)。在台灣約有14% 信奉佛教,雖然有接近 50 % 傳統民間信仰(如媽祖、王爺等等),約 12 % 信奉道教,但這些教派理論大多離不了佛教基本教義-因果論、輪迴轉世的道理,宇宙觀也大多延襲佛教。[維基百科]
  2. 佛經大多是兩千多年前佛陀用當地語言(梵語)口述教導門徒,佛陀過世後幾位資深門徒召開大會,由阿難尊者憑記憶唸出,再經所有門徒共同認證編錄成為經文。這些經文原是古梵文所編寫,傳播世界各地當中,再由某些佛學大師翻譯成當地文字。因為經過千年傳播可能出現下列狀況:
  3. 因為語言不同和文化不同,許多文字語意很難用當地文字表示,只好沿用梵音,如「般若」一詞。
  4. 翻譯者到現代已經過了數百年,其中文化、民俗、環境變遷甚大,後人是否還能了解原翻譯者的意思也是問題。
  5. 佛陀在世時教育並不普及,門徒大多不識字,佛陀可能需要採用不同解說或舉例方式,時日一久,衍生註解分岐。
  6. 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分歧是「因果論」,認為「眾生」(包含「人」)皆會不停的輪迴轉世,今世的果報是前世或累前世所種的因,今世所種的因是來世或累來世將會受的果報。它的基本思維並沒有一個仲裁者來審判功過,每一個眾生都是獨立個體,它可能是人、畜生、惡鬼、天神、、、甚至佛陀。眾生的一生是否幸福快樂、悲慘痛苦、富貴貧賤、、,是要靠過去、現在或未來自行修持的[6]。
  7. 眾生不斷的造業或修福使其在六道(天人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惡鬼、畜生)不停的輪迴轉世,有好的積善者可能轉世為三善道(前面三者),有不好的業障可能轉世為三惡道(後面三者)。不僅轉世如此,人生是否平安喜樂或富貴貧賤都與過去造業或修福有關。
  8. 佛法就是告訴您如何修持福報才能脫離六道輪迴,成為佛之後永不遭受世間輪迴轉世的苦難。
  9. 佛教可說是無神的宗教,不像基督教、回教、、等,他們都有一個主宰的神(上帝),祂不但創造「人」類,並不停監視、保佑祂的「子民」,甚至會審判子民的功過。佛教裡沒有主宰的神,一切眾生都平等,但每一眾生都有一只無形的「心識」,記錄著自己的豐功諉過,好的紀錄「福田」,壞的紀錄「業障」。「心識」會隨著眾生在六道輪迴轉世中不停的累積。[6]
  10. 眾生「心識」內容就是「因」,何時會果報,也許立刻、也許是等一下、明天、明年、、、甚至下一世或下下世,不是不報只是因緣未到。「心識」內的某一個「因」(造業或積善)果報後就會消除,不會重複果報。

總之,歸納佛教與有神論宗教的比較如下:

  1. 佛教:強調因果論
    • 因果報應:每一眾生皆有一只無形的「心識」,紀錄著今世與累前世的造業或修福,稱之為「種因」,每一「因」必有一「果」報應。眾生這一生的貧賤富貴、平安災厄,都是由「因緣生」、「因緣滅」所造成,「因」即是「心識」內某一個記錄,「緣」當下所遭遇到的緣分。
    • 輪迴轉世:眾生依「心識」內紀錄累世功過,在六道中不停輪迴轉世。
    • 諸佛以拯救眾生、保佑眾生、普渡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為志向。
    • 講求眾生平等,人人皆可成佛。
  2. 有神論宗教:審判說
    • 沒有輪迴轉世的概念,死後回到上帝身邊。
    • 神愛世人,也審判世人。
    • 上帝賜福給子民恩典,也懲罰子民的過錯。
    • 上帝與子民是不同階級的。